什么是出食臺,其用途又是什么?
出食臺,又被稱為施食臺、供食臺等,那么沒聽過這種物品的人會一臉茫然,這是個什么東西,又是用于什么用途而存在,那么我們今天來了解下出食臺。
出食臺,在古代當時是被民間稱為石佛柱,被應用于佛教寺院中,在大殿施設一石柱或者一平臺,用來供放加持過的食物、香等物品。那么其實出食臺還有這么個出食臺由來的典故。
通過一番了解,佛教二十諸天中第十五位,是“鬼子母神”,名歡喜母。據說她性格殘忍,生有五百個孩子,卻還常常抓別人的孩子吃。人們無奈,求法與釋迦牟尼。佛祖用法力把她的一個孩子攝到佛缽里,鬼子母神哭鬧著尋找,實在無計可施,只好懇求佛祖寬恕。佛祖說:“你愛自己的孩子,卻去吃別人的孩子,難道別人做母親的就不痛苦嗎?”鬼子母神被感化了,皈依了佛門,成了一個護法??伤沉看?,經常吃不飽,釋迦牟尼便令僧人們在吃飯時,均出一些食物放在臺子上,供母神消食。
現代佛教寺院日常的出飲食禮儀,在每天早中晚課時間,在佛像前先用器具裝上“下飯”,由一個法師欠債出去吃。外出吃飯的時候,背誦真說,并“啄食”。一般用右手,取七粒米食或者一個手指節長的面條,放在左手食指、中指上,后來結手印加拿的。從殿外,在施舍食物臺前,念讀誦此偈句。早書房持念:“法力無窮,慈悲沒有障礙,七粒遍十方,再將食物供放施舍食物臺上,同時觀察想七粒米或面條,化作無數的美味盛宴,普布施供養法界眾生,讓大家飽滿。
后來各地寺院紛紛仿效,在寺院大殿右側通常會設個小小的石雕施食臺,體恤饑困的眾生,于是就有了出食臺。
在大部分的寺廟里,都出現了這樣的施食臺,而從市場來看,出食臺的定做大概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,上部多見蓮花造型為臺,中段就是石柱,這樣就是出食臺的造型,如果你在寺廟中看到這種,也許就能知道此擺件為施食臺。
- 上一條:寺院出食臺是什么意思
- 下一條:經幢是什么?